警惕!来去无踪的杀手!
发布时间:2019-10-08 03:10:02 人气:0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起废气塔错误加料导致中毒的事故案例。
8月3日上午9:00左右,深圳某工厂员工张某在废气塔加料过程中,误将硫化钠直接加入废气塔液体中,随即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现场事故现场留下了死者挂在铁架上的防毒口罩,该口罩为棕色,其防护对象为非极性有机物,对酸性气体无防护作用。
为了查找有毒气体泄漏源,调查组使用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了事发加料口气体浓度,但现场检测并未测得有毒气体,那中毒事故是怎么发生的呢?调查发现原来加料口旁边有半袋开封的固体硫化钠,而在距离事故取料口约2米处则有一整袋工业氢氧化钠,现场发现工业氢氧化钠外包装已打开但是内包装塑料袋开口仍然绑扎着。调查小组在检测气体浓度时一名技术人员的眼镜不小心跌入到加料口外侧的白色废渣上,随后,眼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腐蚀了。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于是,调查小组立刻拿了pH试纸来测试加料口溶液的酸碱度,试纸显示为红色,介于pH值1~2之间,表明事故加料口的溶液为强酸性。
“事故加料口的溶液呈强酸性!”而强酸跟硫化钠反应会释放出剧毒的硫化氢气体!
调查小组对猜测的情况进行试验。果然,气体浓度检测仪迅速报警周边瞬间释放出一股臭鸡蛋气味,经现场勘查和实验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如下:涉事当事人在废气塔加料过程中疑似违章操作,未佩戴防毒口罩擅自在第1级废气吸收塔中错误添加硫化钠固体,硫化钠固体与强酸发生反应释放出剧毒的硫化氢气体,导致其中毒死亡。
悲剧既已发生,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就这起事故来说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呢
做好硫化氢防护工作,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且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接触硫化氢作业的岗位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1对工作场所硫化氢分布及可能泄漏或逸出情况进行充分辨识分析,确定硫化氢重点防护区域及重点防护作业环节。
2对产生硫化氢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其含硫化氢的酸性水、酸性气排放、含硫化氢酸性水切水设施等,应设计为密闭系统,酸性水、酸性气应有统一处理设施。含硫污水应密闭送入污水汽提装置处理,禁止排入其他污水系统或就地排放。
3在可能发生硫化氢泄漏或逸散的室内工作场所作业,应开启通风设施。实验室内产生或释放硫化氢的实验分析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过程中实验人员不能将头伸入通风橱中。
4可能接触硫化氢的作业,作业人员应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在产生硫化氢源的上风侧操作。
5在可能有硫化氢泄漏的工作场所应设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显示报警盘应设置在控制室,现场硫化氢检测探头的数量和位置按照有关规范布置。固定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表低位报警点应设置在10mg/m3,高位报警点均应设置在50mg/m3。上述场所操作岗位应配置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其低位报警点应设置在10mg/m3,高位报警点均应设置在30 mg/m3。个别单位低位报警点设置为10ppm,高位报警点设置为50ppm(30ppm),经换算为14 mg/m3和70mg/m3(42 mg/m3),均不符合规定,应该引起注意。
6进入含有硫化氢的设备、管线等密闭空间内作业前,应切断一切物料,彻底冲洗、吹扫、置换,加好盲板,盲板操作按照HG 23013《厂区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程》要求执行;对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及硫化氢浓度进行取样分析,方法依照GBZ/T 222《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的要求执行。经取样分析,氧含量在19.5%~23.5%、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10%、硫化氢浓度小于10 mg/m3,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和现场警示标识,经密闭空间作业许可后方可进入作业。如密闭空间工作场所硫化氢浓度不能控制在10 mg/m3以下,或作业过程中局部可能产生高浓度硫化氢逸出情况,或现场硫化氢浓度未知的情况下,作业过程中应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并在作业期间连续进行硫化氢浓度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