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护

发布时间:2020-12-04 11:12:01 人气:0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控

 

一、基本介绍

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噪声的劳动者人数众多。长期暴露一定强度的噪声,会损伤机体的听觉系统和非听觉系统,所致的噪声聋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二、噪声的分类

1. 机械性噪声: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切割、打磨机械等发出的声音。

2. 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

3. 电磁性噪声:指由于电磁设备内部交互力香菇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对机体多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但首当其冲的是听觉系统。听觉系统损害早期多为可逆性、生理性改变,最后会发展为不可逆性、病例性损伤。

劳动者短时间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机体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阈可提高10-15分贝,脱离噪声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即可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是一种生理性保护现象。

劳动者较长时间停留在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30分贝,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这称为“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是暂时性听阈位移,劳动者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以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间隔时间(16小时)为限,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听力不能恢复,继续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会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此时劳动者听阈升高且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劳动者内耳出现病理性改变,常见的有感音功能的听毛倒伏、稀疏、缺失,听毛细胞肿胀、变性或消失等。

永久性听阈位移的大小是评判噪声对听力系统损伤程度的依据,也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重要依据之一。

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区县在3000-6000Hz(多在4000Hz)出现“V”型下陷,又称听谷。此时病人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随着病损程度加重,除了高频听力继续下降以外,语言频段(500-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出现语言听力障碍,严重科发展至全聋。

2. 对非听觉系统的损害

持续接触高强度的噪声还可以引起听觉系统外其他系统的损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对心血管的影响表现为,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血管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血压持续升高;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血脂代谢障碍,血胆固醇升高;对内分泌生殖系统改变,免疫功能降低,接噪女工月经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增高。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在噪声干扰下,劳动者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还容易发生各种事故。

四、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规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也为85dBA);每周工作不是5d,需计算40h等效声级,限值同样为85dBA)。

当劳动者工作岗位的噪声8h等效声级或40h等效声级超过80dBA),此岗位就为噪声作业岗位;超过85dBA),即为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五、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一)控制噪声源:针对噪声源采取的治理措施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应考虑选用低噪声设备,尽可能将噪声源设置在室外或隔离于特定的区域内;采用自动化生产等。

2. 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可以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机械,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等。

(二)控制噪声的传播

根据噪声传播特性,应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1. 隔声:是指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将声源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室、隔声罩。

2. 吸声:是指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强度减低。

3. 消声:是降低流体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主要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是利用声波在多孔性吸收材料中传播时,因摩擦将声能转化为热能发散掉,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抗性消声器是依靠管道界面的突变或旁接共振腔等在声传播中引起阻抗的改变而产生声能的反射、干涉及共振吸声来降低声能。

4. 隔振与减振: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噪声,在建筑施工中将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墙壁连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三)管理措施

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主要包括:

1. 噪声控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高噪声区域设置警示标识。

2. 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缩短暴露时间,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

3. 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对噪声敏感者、职业禁忌证和疑似噪声聋病人应尽早调离噪声作业。

4. 对劳动者开展噪声危害、防控措施、护耳器使用等宣传培训。监督检查护耳器的使用和维护。

(四)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根据《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接触噪声的劳动者,80dB≤岗位噪声强度<85dB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需求为其配备适用的护听器;当岗位噪声强度≥85dB时,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配备适用的护听器,并指导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当劳动者岗位噪声强度在85~95dB时,应选用护听器SNR17~34dB的耳塞或耳罩;劳动者岗位噪声强度≥95dB的应选用护听器SNR34dB的耳塞、耳罩或者同事佩戴耳塞或耳罩,耳塞和耳罩组合使用时的声衰减值,可按两者中较高的声衰减值增加5dB估算。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