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了解噪声,预防噪声性耳聋

发布时间:2024-12-18 16:05:37 人气:0

什么是噪声?

噪声是一种声音,具有声音的所有物理特性,从卫生学的角度来说,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的或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声音就是噪声。

目前,噪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及安全的重要因素,并被列为全球三大公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一。

噪声是怎么分类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噪声。由于噪声的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所以噪声的分类方法也很多。

按照噪声的来源分类,噪声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

按照噪声的时间特性来分类,噪声可分为: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

按照噪声的频率来分类,噪声可分为:低频噪声、中频噪声和高频噪声,也可分为宽频带噪声和窄频带噪声等。

噪声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体接触噪声后,首先是对听觉系统产生影响。接触噪声对听觉产生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慢性过程,这种变化是从生理性反应到病理性改变,即由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导致噪声性耳聋。暂时性听阈位移是噪声对听觉系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听力的暂时性下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恢复正常了。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听力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

长时间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除对听觉系统产生影响外,还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是指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性听觉损伤。接触各种强度比较大的噪声,经过一段时间都可能引起噪声性耳聋,其中常见的是职业活动中接触噪声所引起的耳聋,称为职业性噪声聋。

多数噪声性耳聋患者会出现渐进性听力减退。出现听力变化的早期多在3000~6000Hz范围内有高频听力损失,此时对语言交流没有明显影响。随着接触噪声时间延长,听力下降逐渐向语频段(500Hz、1000Hz、2000Hz)发展,表现为语言听力障碍,严重者可变成全聋。这期间还可能会出现耳鸣、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职业性噪声聋是是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产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耳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

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

噪声控制主要有哪些措施?

噪声可以从噪声源、噪声传播和接收者3个环节来进行描述。为此,噪声的控制措施也可以从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传播和保护接收者中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环节来采取措施。

(二)如何预防噪声性耳聋?

到目前为止,针对噪声性耳聋的治疗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所以关爱听力健康,采取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防止生产性噪声危害,我国制定了《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部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4部分:噪声》《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等一系列法规标准,从噪声性耳聋的预防控制、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及工伤保险待遇等方面,为职工听力保护提供了指南。

用人单位应落实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劳动者接触噪声的水平进行检测、评价,对于噪声接触水平超出国家标准的工作场所,要及时治理、整改;加强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不适合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病危害告知,使劳动者自觉执行职业病防治制度和操作制度。

尽量远离嘈杂环境。避免在长时间呆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如果无法避免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可选择佩戴耳塞、耳罩等护听器来降低噪声。

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当人的情绪波动较大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使内耳的小动脉痉挛,造成供氧不足,严重时引起突发性耳聋。

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研究显示,吸烟会使人内耳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听力下降。过量饮酒也会损伤听觉神经,影响听力。多食绿叶蔬菜、木耳、虾、蘑菇等富含锌、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切忌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饮食。

生活中要多关注自身听力的变化,定期检查听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