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时间:2019-06-25 11:18:14 人气:0

28岁的小葛是一名外卖小哥。由于工作繁忙,他经常在街边小店用餐。一天,小葛吃了一碗面条,又喝了一听冰镇罐装饮料。不久,他便出现了全身肌肉酸疼、畏寒、寒战、发热等症状,体温窜到了39.7℃,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专家认为,小葛对嘴喝下的那听罐装饮料的罐体很可能受到了病毒污染。那么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什么?夏天无冷饮不欢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跟老鼠有关,很多人自然的联想到了“鼠疫”。但是流行性出血热与鼠疫并不相同。出血热是由一系列病毒引起的疾病统称,其中以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多。因此,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指的就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而鼠疫则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 引起的,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它的烈性程度和死亡率远超过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尤其是新近进入疫区的人员更容易患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表现有:
1、起病急,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
2、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3、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
4、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
也许有人会问,我早期是“感冒”,最后医师怎么诊断为“出血热”了?因为在疾病早期,出血热和“流感”的症状相似,二者并不容易区别;所以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未积极诊断治疗。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普通“感冒”体温正常后全身状况好转,而血热在体温正常后全身症状继续加重,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情况。所以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积极就医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