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浅谈我国常用的慢性灭鼠剂

发布时间:2019-10-23 03:33:00 人气:0

    在全面掌握鼠类活动规律,完善防鼠设施,清除鼠类的隐蔽场所,控制鼠类食物来源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血类杀鼠剂毒饵,目前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鼠类控制措施。

    慢性灭鼠剂是指鼠取食后在数天内毒性发作致死的灭鼠剂,按作用机制可分为抗凝血性灭鼠剂和不育剂,其特点是作用缓慢、症状轻、多不会引起鼠类拒食。维生素 K1 是抗凝血灭鼠剂的特效解毒剂。

    一、抗凝血灭鼠剂作用机制及种类

    抗凝血灭鼠剂的作用机理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其一,作用于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容易出血。其二,通过干扰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使血液不易凝固。中毒鼠表现虚弱、怕冷、饮水量增加、行动迟缓,有时可见出血体征的死亡者,剖检有内出血病变( 常见肝脏色变和皮下血肿)

    分为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

    1、第一代抗凝血剂:4

    杀鼠灵:一般不适用于野外,毒饵的使用浓度超过0.05%时,适口性大减

    杀鼠醚:毒力强于杀鼠灵,家野鼠都适用,可以杀灭杀鼠灵抗性鼠。其他名称:追踪粉,杀鼠迷等

    氯敌鼠:急性毒力大,唯一油溶性抗凝血灭鼠剂,适用于野外鼠类,其他名称:氯鼠酮等

    敌鼠钠盐:防治家栖鼠,毒饵浓度超过0.025%会影响适口性

    2、第二代抗凝血剂:3

    溴敌隆:对家栖和野栖鼠,抗药性鼠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溴鼠灵:又名大隆,灭鼠谱广,急性毒力强,极毒杀鼠剂,特殊场所禁止使用

    氟鼠灵:又名杀它仗,较新的杀鼠剂,防治家栖和野栖鼠

    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相比,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急性毒力增大,一次投饵和间断投饵均可,因此用饵量较少,相对节省人力和饵料

    二、不育剂的作用机制及种类

    如果对化学灭鼠剂耐药力逐年提高,拒食性及部分地区抗性鼠的产生等问题,可采用鼠类不育剂来解决。鼠类不育控制就是借助某种技术和方法使雄性或者雌性绝育,或者阻碍胚胎着床发育,甚至使幼体阻断生长发育,以降低鼠类的生育率,控制某种群数量和密度

    不育剂无论是针对雌鼠还是雄鼠,均不能影响其交配能力,否则将大大削弱不育鼠的占位和稳定作用。显然,对雌雄鼠均有作用的不育剂较好; 其次,仅对雌鼠有效比只对雄鼠有效更好。根据药物提取途径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型不育剂和人工合成的化学不育剂

    雷公藤甲素。以天然植物的有效成份雷公藤甲素母药及添加剂复配加工而成,适合鼠类的口味,具有很好的短期杀灭和抗生育双重作用。

    雷公藤主要作用对象是雄鼠, 雷公藤是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提取物,其作用机理是直接作用于雄鼠睾丸内附睾中的精母细胞,通过抑制雄性精原细胞和精子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使雄鼠不能生成成熟的精子,但不影响雄鼠的正常性功能,从而达到不育的目的。据报道,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甲素能够使雄性鼠类睾丸损伤作用明显,体重下降,附睾末端萎缩,精子减少。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