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结果发布——成都地区居民盐相关知识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14-10-30 10:03:37 人气:0
2014年9月26日,“中国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成都地区结果发布会暨健康饮食全家总动员全国巡讲第三站在成都市龙祥路小学举行,现场200余名学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
“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办,分别在武汉、沈阳、成都、广州四地进行实地调研,随后的全国健康巡讲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四地疾控中心承办,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独家支持。
成都地区收到学生和家长的有效问卷共6744份,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居民对盐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仍需加强,仅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且对高盐高钠食物、控盐的方法上认知欠缺,虽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听说过控盐勺,但家中有并使用盐勺的人比例很低。将近一半的的人外出就餐从不或不经常要求少放盐。主要发现如下:
一、成都地区居民的盐与健康基本知识掌握不足。随着全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出台和落实一系列的健康干预策略和措施,成都地区居民的盐与健康基本知识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存在掌握不足的情况。知道每日盐摄入量应该小于6克、盐中对健康影响较大的元素是钠的家长人数不到一半。
二、花生酱和奶酪等高盐食物易被忽视。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于高盐调味品和含盐量较多的包装食品认识都比较低。家长对于含“隐形盐”的食物如话梅、苏打饼干、奶酪、油条以及龙须面等认知率较低,而对于花生酱、沙拉酱含盐的知晓率也只有11.5%
而学生,而学生对“新”食品(花生酱、沙拉酱,话梅,奶酪)的认知率高于家长。
三、在外就餐味道普遍偏咸。在家里和外面口味对比中,仅有7.4%的家长和8.5%的学生认为家里的味道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外就餐的味道偏咸。
四、三分之一的家长没听说过限盐勺。调查对象中,虽然有39.5%的家长没听说过限盐勺,在听说过的人中仅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会经常使用。且使用低钠盐的家长也仅有11.6%。约80%的学生和家长知道营养标签,但是其中仅有16.8%的家长经常根据营养标签选购食物。
以上发现说明,在开展控盐相关工作中,应将控盐相关知识具体化、实用化、通俗化,并应采取多种健康促进手段,大力推广控盐的相关工具和技能,使控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促使大众主动控盐,从而达到将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的目标。同时,也应加强高血压病人管理工作,开展膳食营养指导和宣教,延缓疾病进展。
在随后的“健康饮食全家总动员”健康讲座中,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科副科长李晓辉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更健康的吃川菜”的科普讲座。她指出,四川人的口味偏麻、辣、重油、重盐,过量摄入食盐引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的重要因素。减少食盐摄入具有明确的降压效果,并能因此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WHO强调每天如减5克盐,成人收缩压将下降约5.5 mmHg ,高血压患病率下降7个百分点,可减少24%的中风和18%的冠心病。如此每年可避免36万人因中风和冠心病死亡。
在烹饪时应注意少放盐,控制烹调时和餐桌上的用盐量。可以采用醋、料酒、香料来调味,加蒜、姜、葱、胡椒等提味。做菜时需先炒菜后加盐,菜炒熟准备出锅时放入适量的盐,这样就不会感觉减盐后口味淡了。味精、咸肉、熏肉、酱、酱菜、咸菜、虾皮等都含盐,因此要尽量少吃或不吃,也可用无盐虾皮,无盐味精等代替。
李晓辉提醒,每个家庭的“一把厨”是家人健康的掌舵者,更应该掌握膳食多样、清淡少盐的健康原则。在现场,也交给大家一些减盐小技巧。
1、提倡使用控盐罐、控盐勺,每餐定量使用食盐。
2、烹饪时要尽量晚放盐、少放盐。
3、可用醋及其它不含盐的调味品等来弥补少放盐后的口感需求。
4、认识隐形盐并减少摄入:许多调味品、零食中都含有盐。
5、各种盐渍小吃,如椒盐花生米、咸菜以及咸鱼等尽可能不吃。
6、减盐要逐步进行:平时我们每天吃的盐量大、口味重,一下子减到6克,会适应不了,可以逐步减量,逐步适应清淡口味。应从每人每天12克盐减到每人每天10克盐,再减到8克,用1年甚至2年的时间达到每人每天6克盐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