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危险解除,还有更可怕的危险?
发布时间:2023-05-15 09:41:30 人气:0
今年的5月6日是“立夏”,夏季第一个节气。俗话说,“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随着立夏的到来,标志着气温升高,雷雨增多,提醒大家提前做好防洪准备。
今年5月以来,我国华中、华东地区,出现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5月5日-7日,江西暴雨已致近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5月6日-7日,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特大暴雨,4名干部查看水情时落水失联。
洪水过后≠危险解除,都说大灾之后常有大疫,洪水之后的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1.洪水后最容易发生的疾病有哪些?
最易发生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等。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2.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有经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
3.预防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社会和群体预防:洪水后立即采取社会性的防疫措施,例如由专业人员开展消杀灭工作。
☆个体预防:需特别注意饮水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1)饮水卫生
洪水期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淹死的动物尸体等都会污染饮用水水源。
不要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符合卫生标准的桶装水、瓶装水等;装水容器必须干净,并经常清洗。
对于临时应急的供水水源,推荐选择的顺序为:优先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考虑河水、湖水、塘水等。根据水源水状况,选择适宜的化学消毒剂,尽量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若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或用明矾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消毒过的水也应煮沸后饮用。
(2)饮食卫生
洪水泛滥期间和灾后,高温和潮湿环境容易导致食物腐败,食用后可导致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用污水清洗蔬菜、瓜果和餐具。
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使用后餐具及时清洗。高温季节煮熟的饭菜放置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剩菜剩饭一定要热透再食用。存放吃剩的或没有包装的食物要注意防鼠、防蝇、防虫。
洪灾后的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对增强免疫力及预防传染病都很重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饮食多样化,为身体补充营养,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3)环境卫生
洪灾后,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遭到很大破坏,搞好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工作是确保灾后无大疫的关键。
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清洗及暴晒被水浸湿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保持住所通风换气、整洁干燥,做好消毒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
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不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及时填埋、消毒。
不在住所内饲养家畜家禽,防止人畜共患病。牲畜棚要搞好卫生,经常喷洒灭蚊、灭蝇药;管好猫、狗、家禽等动物,如有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
除此之外,保持乐观心态,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一旦感觉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和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祝大家平安健康,远离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