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身边的“隐匿杀手”——窒息性气体

发布时间:2024-05-22 09:28:19 人气:0

窒息性气体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窒息性气体中毒表现为多系统受损害,其中神经系统受损最为突出。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和甲烷等。

按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很低,或为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高浓度存在对空气氧产生取代或排挤作用,致使空气中氧含量减少、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从而导致机体组织缺氧窒息。其所致危害与氧分压降低程度成正比,在高浓度时,特别是在通风不良空间内,窒息危险性更大。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是指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但吸入后,可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对氧的运送、释放或组织利用氧的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苯胺等。

按中毒机制不同又分为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两类。

血液窒息性气体:阻止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妨碍血红蛋白向组织释放氧,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功能,造成组织供氧障碍而窒息。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以及苯胺、硝基苯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蒸气等。

细胞窒息性气体:主要抑制细胞内呼吸酶,使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机制障碍,生物氧化不能进行,发生所谓的细胞“内窒息”。如硫化氢、氰化氢等。

一氧化碳

是一种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密度略低于空气,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任何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因此需要高度警惕。

硫化氢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具有强烈臭鸡蛋样气味,溶于水生成氢硫酸,易溶于醇类、汽油、煤油及石油溶剂,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易燃烧。它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它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强抑制剂,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从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的利用,引发细胞和组织缺氧。

氰化氢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当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根离子能抑制组织细胞内42种酶的活性,其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氰化物最为敏感,氰根离子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阻止其还原成Fe2+,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断,组织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而造成内窒息。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点:

1.窒息性气体中毒通常发生于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如深井、地窖、下水管道、废液池以及密闭的浴室等。

2.任何一种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轻度缺氧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定向能力障碍等;较重时可有头痛、头晕、耳鸣、呕吐嗜睡,甚至昏迷;进一步可发展为脑水肿。

3.不同窒息性气体的中毒机制不同,根据不同的中毒机制和中毒条件进行有效的解毒治疗。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