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者上千,这种细菌感染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26 11:10:28 人气:0
最近,“食人菌”一词频频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热搜,引起广泛关注。《日本时报》报道,“食人菌”感染人数正以史上最快速度增加。
据报道,自1999年开始 ,日本“食人菌”感染病例数从100例以下逐年升高;2017~2022年,每年报告病例数在700例左右;2023年报告病例941人。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6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食人菌”感染病例数累计破千,达1019例,创历史纪录。且有报道称,这种“食人菌”导致的疾病病死率高达30%以上。
“食人菌”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有多可怕?该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食人菌”是一种新的病原吗
“食人菌”感染的病原体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GAS),又叫化脓性链球菌。这种细菌并不罕见,也不是新出现的细菌类型。
化脓性链球菌通常定植于人体咽部,也可以在不洁皮肤表面。可以不致病或不表现出症状,也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如喉炎、猩红热、蜂窝组织炎等多种疾病或临床表现。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也非常常见的疾病。
2.“食人菌”何以“食人”呢
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喉炎、猩红热、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疾病,基本都能用药物治疗,致死率较低,仅在少数情况下进展为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STSS由于其发展极为迅速,主要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因此被俗称为“食人菌”感染。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介绍,虽然“食人菌”感染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重症的比例很低,且患者多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此一般民众不必过于恐慌,长期看影响是有限的。
3.“食人菌”如何传播
“食人菌”感染的途径一般为经鼻腔、咽喉黏膜的飞沫传播和经伤口等的接触传播。因此,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和水痘等容易导致皮肤溃烂的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4.常见的临床表现
“食人菌”感染症病情发展非常快,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早期表现:在严重低血压发生前24~48h,通常表现为发热、畏寒、腹泻、头痛、喉咙痛、肌痛、意识混乱和嗜睡等一般症状。
中晚期表现:在早期症状基础上,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心率增快、典型休克和多器官衰竭,严重病例即使给予治疗,仍可在住院后24~48h死亡。
并发症:本病可引起患者出现休克,进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潴留、肾衰竭、心力衰竭、脑水肿、昏迷等。
专家提醒,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后如果出现高烧谵妄或者伤口红肿快速扩散,应立即前往医院。
5.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
由于化脓性链球菌本身就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所以目前并不存在范围继续扩大的问题。而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的病例大部分是散发的,多通过皮肤伤口感染,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担忧。如有赴日旅游的计划,做好日常卫生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患者。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注意呼吸卫生。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掩口鼻。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谨防手脚的小伤口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并及时处理,一旦手脚肿胀在极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应立即送医。
6.重要提示
今年,我市猩红热病例有所增加,市民朋友们应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措施,同时也要对学龄儿童加强监测和健康宣传。儿童如果出现发热、咽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向老师报告,不要带病上学。
日常生活中,我们皮肤表面和环境中都可能存在化脓性链球菌。如果皮肤有伤口,要及时冲洗干净和消毒,可以用无菌纱布或者创可贴覆盖伤口,减少感染风险。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疼痛等感染现象,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