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冬日警钟:低温作业,职业病危害悄然逼近!

发布时间:2024-12-23 10:15:48 人气:0

  严冬已至,寒冷与干燥成了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不速之客”。你知道吗?在低温环境下作业,还可能带来冻伤等职业健康危害,给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小的挑战!

  低温作业,不只是“冷”那么简单
  当你在林业、渔业、矿业等户外作业,或是身处无采暖设备的车间,甚至是接触着制冷剂、液态气体等冷源时,其实你已经踏入了低温作业的范畴。

  按照国家低温作业分级(GB/T14440)的规定,工作环境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即属于低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冷水温度等于或小于12℃的作业属于冷水作业。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不仅四肢和面部可能遭受局部冻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中心体温下降,出现生命危险。因此,了解低温作业特性,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保障劳动者健康至关重要。

  低温下的身体警钟
  在寒冷的环境中,我们的体表和四肢血管会收缩,大量血液涌向内脏器官,形成中心和外周的温度梯度。一旦中心体温降至35℃,机体就会开始剧烈寒战;若体温继续下降,寒战停止,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血压、脉搏的消失,以及肺水肿、心室纤颤等严重后果。

  冻伤的皮肤会失去弹性,变得苍白或紫红色,甚至呈现蜡块状;冻结组织融化后,还会出现发红、肿胀、水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职业性冻伤:早发现,早应对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冻伤在2013年已经纳入了法定职业病。

  【诊断条件】0℃以下的低温环境作业史,或接触制冷剂、低沸点液态气体等介质的经历。受冻部位出现冻结和(或)融化的明显症状。结合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

  【急救宝典】一旦发现冻伤,立即远离寒冷环境,移到温暖的避风处,采取保暖措施。确保伤部无再次冻结危险时,才可以采取积极复温治疗措施,直至指(趾)皮肤潮红、肢体变软。复温治疗要及时,对于处于冻结状态的伤部,用40℃~42℃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严禁采用拍打按摩、冷水浸泡、冰雪搓擦或者明火烘烤等方式复温。

  【愈后护理】愈后展望:冻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愈后情况。轻度冻伤或许不留痕迹,但重度冻伤可能导致组织坏死、瘢痕甚至功能障碍。康复秘籍:加强营养,适度锻炼,让身体在冬日里也能焕发活力。

  低温作业下的“护身符”
  【劳动组织】每日低温作业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持续低温作业后宜在温暖处休息至少10分钟。环境温度低于-12℃的工作场所,应对作业进行持续监控,宜采取多人作业方式。为低温工作人员配备与寒冷水平和身体活动相适应的防寒服装,冷水作业的个体防护装备应防寒保暖,并且防潮防水,保证手和脚的皮肤温度不低于16℃。宜为低温作业人员提供含糖饮料等热饮以及富含营养、高能量的热食。

  【个人防护】落实防冻保暖措施:入冬前检查并维修门窗、火炉等设备,确保工作场所的温暖。穿着保暖、透气、干燥的衣物,对身体、手脚、头部等进行局部防护。及时更换被冰雪浸湿的衣物,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勤活动手足,适度揉搓暴露部位。加强适应性训练:有计划地进行耐寒锻炼,如爬山、滑雪、跑步等,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合理安排饮食间隔,增加富含蛋白质的热食热饮,如肉类、蛋类、鱼类、豆制品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体力,不要酗酒。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就医:发现手、脚、颜面等部位感觉异常或出现麻木、刺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脱离寒冷环境。一旦出现冻伤,及时就医阻止病情进展。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每一位辛勤打工人的健康与安全!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