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预防

发布时间:2013-12-27 13:17:02 人气:0

预防结核病

一、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近年来我国结核病发病呈持续增高的趋势。

二、   结核病怎样传播

    不是所有类型的结核病都具有传染性。相对来看,肺结核病中的一些类型常常具有传染性,而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病、脑膜结核等)则不具有传染性。在肺结核病发展、恶化或形成空洞时,病变中的结核菌大量繁殖,并随着被破坏的肺组织和痰液,经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通过飞沫造成结核菌传播。

三、   怎么预防结核病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预防脊髓灰质炎

一、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又叫“小儿麻痹症”,也叫“婴儿瘫”;该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是由于进食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的食物而传染,孩子发病后开始常有发烧、恶心、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状,有的孩子还有睡不醒和活动时哭闹的表现。一般3~4天后,这些症状就减轻了,但出现了肢体麻痹,有的是单侧,有的是双侧,大多数为下肢。大约两个月后,麻痹的肢体就出现肌肉萎缩,肢体变细,往往留下终身残疾。

二、脊髓灰质炎怎样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人是唯一的宿主。约有90%的感染者无症状,只有约1%的病例会从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痛、腹痛和不适)发展到出现比较严重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三、怎么预防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称为糖丸,俗称“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有效疫苗。正确的服用时间是小孩在一岁以内服用3次,第一次是在小孩满两个月时,即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各服一次,在孩子四岁时再加服一次,一共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常规免疫。

四、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因为疫苗怕热,受热易失效,所以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时只能用凉开水送服,在服用脊灰疫苗的前后半小时内不能喂奶、喝温水、热水;要看服下肚,吐后再服。

 

预防麻疹

一、什么是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幼儿和学龄儿童多见,青少年和成人也可发病。麻疹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症状,可于口腔内双侧颊粘膜处出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其后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出现皮疹,出疹顺序一般为耳后发际、面颈部、胸、背、腹及四肢,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待皮疹出齐后进入恢复期,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麻疹发病时,有的人可并发肺炎等,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二、麻疹怎样传播

人类为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者均为麻疹易感者,病毒通过呼吸道在人现人之间快速传播,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三、怎么预防麻疹

麻疹是可以预防的。其主要的和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麻疹疫苗,未接种疫苗的易感儿童接触麻疹病人后,可尽早(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减轻症状,或接种麻疹疫苗。

注射麻疹疫苗后的预防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必须正确使用疫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由于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麻疹的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已消失,所以此时要及时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在婴儿8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第1针,此后于孩子1.5岁接种第2针。由于接种的疫苗为麻疹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必须保存在低温环境下,为了保证效果,孩子的每次接种都应到指定的接种单位进行。

 

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在皮肤创伤时,破伤风芽胞带入伤口。随着伤口内氧气的消耗,破伤风芽胞在坏死组织内变成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沿神经逆行到中枢神经活动区域,而破坏神经的正常抑制性调节功能,以致肌肉痉挛、运动失调,造成破伤风特有的以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表现,最后可因窒息、心力衰竭死亡。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的一种类型,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约占破伤风病例总数的80%。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

新生儿破伤风多发生在出生后4-6天,病初常有烦躁不安、哭闹,以后可出现吸奶不紧、牙关紧闭、抽搐、眼裂变小、面肌痉挛,及出现皱眉、举额、口角向外牵引、口唇皱缩、撅起成苦笑面容;颈部和躯干、四肢肌肉痉挛,之后出现双手握拳、两臂强硬、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严重者呼吸肌痉挛,出现口唇青紫,甚至窒息;而且任何轻微刺激,如声音、光亮、震动都能引起痉挛发作;多数患儿有发热,但也可以无热或低热。

但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的预防措施是育龄期妇女应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和分娩时应采用新法科学接生。对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提高育龄期妇女尤其是孕妇的免疫水平,可以大幅度降低新生儿破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完善的免疫策略是从婴儿期开始接种百白破三联(DPT)疫苗,因此我国的免疫程序规定,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注射DPT的第1、2、3针,18-24月龄时加强1次,6岁时再用白破二联(DT)疫苗加强接种1次。

 

预防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白喉又称“马喉痹”、“锁喉风”、“喉痹”等,很早就被认识到有传染性,称为“疫喉”。

白喉杆菌为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因此,病人和有毒菌株的带菌者为唯一的传染源。

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白喉可通过与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而传播,即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仪器、手帕等传播,污染食物有时也可能引起流行。外伤性感染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呼吸道以外的粘膜感染。

人群对白喉普遍易感,发病多见于秋、冬季。患者以儿童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喉痛、喉咙出现一片片浅色的薄膜导及呼吸困难,严重者会令呼吸道闭塞、心脏衰竭和神经受损至病人死亡。

预防白喉最好的办法是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按照四川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出生后3月龄时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第1针,4月龄时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第2针,4月龄时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第3针。1.5-2岁时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第4针,6岁时接种白破二联疫苗1针。完成上述免疫程序后,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喉的发生。

 

预防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感染,但婴幼儿更为敏感,密切接触者发病率可高达80%。百日咳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声及呕吐,易合并肺炎及脑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0万百日咳病例,其中50-100万死亡,严重地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

人是百日咳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传染是通过与百日咳患者的接触传播的,患者是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百日咳是通过个人接触和空气飞沫快速传播的。人对百日咳具有易感性,儿童更易感染,近年成人和青少年百日咳有所上升,并常导致儿童感染百日咳,已成为百日咳暴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杆菌对许多抗生素敏感,但当百日咳病例被确诊时,细菌已经损伤了呼吸道,释放出各种毒素,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使用抗生素治疗已经不起多大作用,因此,实施百日咳疫苗接种是预防消除百日咳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我国的百日咳病例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因此,对于未免疫儿童进行百日咳疫苗的全程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并适时进行加强免疫,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控制儿童百日咳的目的,此外,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疫苗加强免疫,消灭传染源,可控制百日咳的暴发或流行。全程的计划免疫程序为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DPT)的第1、2、3针,18-24月龄时加强1次。

 

预防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以体液传染为主要传播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不安全的注射和针刺等方式传播,性接触是体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病毒可通过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排出,故性接触也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患乙肝的母亲可在分娩前28周至婴儿出生后的6周将病毒传给婴儿,是新生儿及婴儿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此外,密切接触也是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

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乙肝病毒都存在极大的感染危险性。

在乙肝疫苗问世之前,采取综合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预防感染和发病仍很不理想。实践证明,乙肝的控制如同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一样,通过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措施。给全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带病毒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儿童、少年和青壮年均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有效预防乙肝的感染和发病。

为了有效地发挥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感染与传播中的作用,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我国已将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按0,1,6的时间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1个月时接种第2针,6个月时接种第3针。其他人群的接种也按0,1,6的时间程序进行接种,即接种第1针后的1个月时接种第2针,6个月时接种第3针。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