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预防夏秋季常见传染病

发布时间:2019-04-26 18:00:00 人气:0

一、 夏秋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    肠道传染病,霍乱、痢疾、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病毒性感染等;

2.     蚊媒传染病,登革热、乙型脑炎、疟疾等;

3.     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二、为什么夏秋季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天气炎热,病菌容易孽生繁殖。而夏季高温,许多人饮食睡眠不佳、喜欢开电扇和空调睡觉等,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道抗御病菌的能力也下降。其次,夏秋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很适合苍蝇和病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中毒;雨水充足,易污染水源,造成疾病的水源性传播;夏秋季人们喜爱生食瓜果,如洗涤消毒不彻底易患肠道传染病。

三、 如何预防夏秋季传染病?

1.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积水与垃圾,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和蟑螂等四害。

2.     搞好饮食卫生。不售卖、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喝开水、不喝不洁或生水,不吃生冷及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老鼠污染或叮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清洁并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3.     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过钱钞后要洗手、食品操作前要洗手等良好习惯。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

4.     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传染病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就医、早隔离和早治疗。病人的食具、用具要严格消毒,排泄物和呕吐物更要消毒处理。

四、 痢疾有哪些表现及其预防方法?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菌痢的主要变现为腹痛(呈痉挛性腹痛或左下腹部压痛)、腹泻(10余次或数十次、便量少,多为稀水样便)、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预防菌痢的方法:

加强对病人的管理,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规范治疗;如为餐饮业服务人员须暂时调离工作岗位。对病人排泄物、呕吐物或被污染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保证饮水和饮食卫生,不喝生水,把好“病从口入”关,杜绝粪便污染水源或其他食物,做好灭蝇工作。概括起来,就是管病人、管水、管餐饮、灭苍蝇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霍乱的综合防控措施有哪些?

针对霍乱应强调综合防控,实施“政府主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依法实施”的综合防控策略和指导思想;保障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改善生活卫生条件等,是预防和控制霍乱的关键。

食品加工和销售行业及其从业人员要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合格后持健康证明方能上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苍蝇孳生场所。对于个人预防霍乱,坚持“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三原则,喝开水,即不喝生水;吃熟食,即不吃生食物,要吃煮熟煮透的食物,隔餐食物也要重新加热煮熟后才食用,生熟食物不可混放,要备用分别操作生、熟食物的砧板;洗净手,即饭前便后勤洗手,外出回家、点数钞票后,为婴幼儿换尿布、擦便后,准备食物或给婴幼儿喂食前,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干净双手。

六、夏秋季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及其主要表现?

病毒性肝炎是有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在夏秋季常见。甲型和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感染,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期。黄疸前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表现;黄疸期,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本期持续12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和黄疸型相似,其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和叩痛等。

七、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1)管理好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不少于发病后21天,幼托机构/学校工作人员不少于发病后45天),凡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生熟食处理砧板、菜刀和储存盛装容器应严格分开。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在国内使用的甲肝疫苗有甲肝纯化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为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八、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的预防手段有哪些?

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以下简称乙脑)均为虫媒传染病。登革热是有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关节和骨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主要为三带喙库蚊)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

登革热和乙脑等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防蚊、灭蚊,以及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乙脑、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及治疗患者。乙脑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故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分开尤为重要。

(2)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改善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室外翻盆倒罐、及时疏通污水等)、勤换水培植物用水等,以消灭蚊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涂抹驱蚊剂,穿浅色衣服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3)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为适龄儿童及时接种乙脑疫苗(登革热疫苗预防接种处于研究实验阶段,尚未能推广应用)。



成都市锦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