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
发布时间:2020-02-06 18:00:00 人气:0
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发布了关于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对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提出建议。
一、背景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弱,且多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人群对本次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较重,死亡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合并基础疾病者。因此,必须提高老年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与防范。
二、老年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
(1)避免接触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仍未能明确,有证据提示中华菊头蝠可能为其自然宿主,其他野生动物也可能参与传播。基于此,需做到: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触病畜、病禽;不加工、食用病死禽畜及未经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老年人生活饮食起居往往有陪护协助完成,因此,防范的对象应包括老年人的陪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播者,治愈或隔离该部分人群,是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老年人机体应答减弱,多潜在发病,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需要对有疾病接触史的老年人群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更严格的筛查。新型冠病毒潜伏期可长达14天,对于可疑的对象,密切观察14天有利于排除传播者。
(2)切断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强,传染性高,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及可能的粪口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日常面对面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造成飞沫传播。正确的佩戴口罩是减少飞沫传播的有效方式。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正确遮挡,也是减少飞沫传播的可靠途径。老年人排痰能力下降,有时需要辅助排痰,严格遵守辅助排痰操作流程,可保护操作者及操作对象,减少感染的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短时间存活,可形成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长距离散播后传播。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自我隔离,均为有效减少空气传播的方法,注意避免通风引起室内温度变化过大。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皮肤、结膜等接触传播。减少接触传播,需做到及时洗手,做好手部卫生,同时需要做好室内清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及污物。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用酒精消毒可有效灭活病毒。
另外,最近检测发现,患者粪便可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故未能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使用马桶后,注意盖好马桶盖后再冲水,防止气溶胶播散到空气中。
老年人身体衰弱,对环境适应力差,特别是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差,易因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老年人自理能力差,不可避免的需要陪护,难以实现绝对的自我隔离,为切断传播途径,务必确保陪护人员的健康。
(3)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减少疾病的发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 ②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健康的心理状态;④积极治疗基础病。
三、总结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老年人抵抗力差,常合并其他基础病,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时,表现为普遍易感、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是疫情防治的重点对象。针对老年人不同于成年人的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自理能力受限等情况,研究团队在成年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范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老年人的防范建议,确保防护工作既要包含老年患者本人,又要涵盖老年患者的陪护人员,做到全面、细致、重视,以期早日实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