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疫苗前 家长先来学学疫苗科普
发布时间:2015-01-26 16:47:04 人气:0
进入冬季,各种传染性疾病纷纷向宝宝“发起攻击”,为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近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举行的“做负责任妈妈疫苗知识普及行动”科普讲座中,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吴婕翎教授指出,每年流感高发季,家长都要纠结要不要打流感疫苗;或者孩子发烧感冒了,到底能不能打疫苗……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疫苗,其实很多新手爸妈对疫苗还不是非常了解。
2月龄宝宝疫苗接种多
吴婕翎指出,宝宝一出生,娇弱的身体就面临几十种疾病的威胁,如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肝、乙肝、麻疹、风疹、腮腺炎、肺炎、脑膜炎等等,每一个都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要想让宝宝抵御这些传染病,最科学、最理想的手段,就是通过接种相应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等宝宝真的遇到相应病原微生物时,因为体内已有抗体,就不会再得相应疾病。
“小宝宝从出生后到1岁以内,需要接种的疫苗最多,仅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就需要接种14剂次。而满两个月的宝宝,即被称为2月龄的宝宝,此时开始进入疫苗接种的高峰期,一些很重要的疫苗都要在这个月龄开始密集接种。”吴婕翎说,“如何为宝宝选择最适合的疫苗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例如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以及预防被医生们称为‘最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疫苗等都是要从2月龄开始接种的疫苗。”
免费自费疫苗同等重要 二类是一类的有效补充
对于免费和自费的疫苗,也就是按国家规定划分的一类和二类疫苗,大多数家长都存在这样的疑惑,那就是一类疫苗是国家计划免疫规划的,所以必须打,二类疫苗是计划外的,是不是能不打就不打呢?
对此,吴婕翎表示,二类疫苗宝宝也需要,虽然是自费的,但它们是一类疫苗的有效补充,现在推荐的第二类疫苗所预防的都是一些常见疾病,比如流感、水痘等,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钱花在疫苗上要比花在治疗上性价比高得多。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推荐,在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下进行选择。对于宝宝疾病预防,一类二类疫苗同等重要。
Tips
●宝宝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什么反应?何种情况下需去医院就诊?
疫苗对机体是外来物,接种后对机体会产生刺激,出现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常见反应有接种部位红肿和疼痛,发烧、哭闹、烦躁不安、精神不振、厌奶或厌食等等。一般比较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在这期间,家长只要多给宝宝喂些温开水,饮食清淡,让宝宝多休息,并保持接种部位的卫生清洁,经过2~3天,就会渐渐地好起来。但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出现呕吐、皮疹、抽搐以及持续(>48小时)不退的高热(体温38.5度以上)等异常情况,就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诊治。
●哪些宝宝不宜接种或应暂缓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属主动免疫, 对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接种后其反应的轻重程度也就有所不同。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减少异常反应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不宜进行预防接种的对象作了详细的规定,在免疫规划中我们称它为禁忌证。
你的宝宝如有以下情况,应不宜接种或暂缓接种。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所含抗生素过敏者。
(2)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的宝宝不宜接种活疫苗。
(3)当宝宝患急性疾病或处于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时。
(4)当宝宝发热、体温超过37.0℃时。
(5)如宝宝的接种部位有严重的皮炎、牛皮癣、湿疹、皮疹及化脓性皮肤病,则应在治愈后再行接种。
(6)如宝宝的大便比平时增多,如每天排便4次以上,即出现腹泻时也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7)凡发现有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则不宜接种麻疹、麻风腮、流感等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