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被白蛉叮咬,当心黑热病!带你了解地方病——黑热病

发布时间:2024-11-26 11:11:46 人气:0

          一、什么是黑热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或婴儿利什曼原虫)寄生人体或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属丙类传染病,被 WHO列为回升或重现寄生虫病之一、利什曼病经白蛉叮咬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末梢血白细胞数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高为其主要特征。
         二、黑热病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本病的潜伏期为3~3.5月,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 也可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适及无力。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末梢血液白细胞明显减少,继之出现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皮肤瘀点。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因而本病被称为黑热病。
         三、黑热病是怎么传染给人的?
       黑热病是经白蛉传播的。
       白蛉,是一种与蚊子相似的吸血昆虫,大小一般只有蚊子的1/3,全身布满细毛,成虫多为灰褐色。
       当白蛉叮咬患有黑热病的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动物后,即可感染利什曼原虫。感染了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再叮咬人时,寄生在其消化道内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即可随着其唾液进入人体。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后,转化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最终导致人体发病。另外,黑热病偶可经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病犬通常有消瘦、脱毛、耳边和眼圈起麸皮样鳞屑并结有血痂、爪甲畸长等症状。
        四、黑热病是怎么检查的?
       黑热病可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结合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测、病原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1、血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数减少最明显,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嗜酸性粒细胞数亦减少;
        2、肝功能检查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低,AG可倒置;
        3、免疫学检测
         使用rk39免疫胶体金法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该方法快速、简单,但结果仅作为参考,需进行穿刺物涂片确诊;
         4、病原学检查
        骨髓穿刺和淋巴结穿刺,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该法阳性即可确诊。
        五、黑热病在哪些地方流行
        据估计,全球每年有70万至100万新发利什曼病病例,大约2.6万至6.5万例死亡。约95%的皮肤利什曼病发生在美洲、地中海盆地、中东和中亚。2019年,87%以上的皮肤利什曼病新发病例发生在10个国家: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西、哥伦比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利比亚、巴基斯坦、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突尼斯。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同时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逐年增多。我国流行地区: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的部分地区。2015年以来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的病例报告数逐年增加,疫情回升态势尤为明显。
         六、如何预防黑热病?
        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是防制黑热病的根本措施。用溴氰菊脂滞留喷洒,对野生或家栖的长管白蛉杀灭效果较好。同时应加强个人的防护,减少并避免白蛉的叮刺。
除此之外,经常性的预防措施有:
        1、在疫区白蛉季节来临之前,普查普治所有患者,并对患者定期追访一年,力求根治。
         2、在黑热病及犬内脏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区,尤其是在山丘地区,仅治疗病人难以保证黑热病的根除,必须对犬类定期登记检查,发现病犬应扑杀掩埋。
         3、疫区每年5-9月白蛉活动季节,要在住室、圈厕等附近采取灭蛉措施。
         4、流行季节搞好住室卫生,保持通风透光和地面干燥,防止成蛉躲藏和幼蛉孽生,野外工作人员裸露部分涂擦驱避剂,夜间睡眠可用细纱蚊帐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