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时间:2013-12-26 13:54:55 人气:0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出血热的病原是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中的一个血清型(或基因型)病毒,我国也称Ⅰ型,如A9、Chen、84Fli和Z10株等。其中汉滩病毒76/118株是汉坦病毒属中的原始型代表种,它具有大(L)、中(M)和小(S)三个基因片段所组成的负链RNA基因组。L片段编码病毒多聚酶蛋白;M及S片段分别编码病毒的糖蛋白(G1,G2)及核蛋白(N)。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是汉滩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即气溶胶进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及螨媒叮咬)而受感染。
(一)预防措施
1.人群预防: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2.个体预防: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病人:必须尽快明确诊断,做好疫情报告;积极治疗病人,抓紧抗休克和预防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保证有一个安静、整洁、卫生(消毒)的休养环境。
2.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三)流行期措施
各地方卫生行政职能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应当把抢救病人,减少发病,控制流行作为各自的神圣职责。加强对医院、乡镇卫生院及地段保健所医务防疫人员的领导,向公众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注意卫生和防护;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基础上灭鼠防鼠;病家和医院要加强消毒;对野外作业(如水利等)工地更要严格管理(灭鼠防鼠及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爆发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