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采集、包装、运输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2014-09-25 13:45:29 人气:0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可高达50%-90%。本病潜伏期为2~21天,通常为8~10天。2014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

    为指导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和运输工作,保证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生物安全防护

    (一)所有样本的采集或处理应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生物安全规定,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飞沫和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

   (二)采集样本时,应严格按照BSL-3级实验室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应穿戴医用防护服、可遮盖口鼻的医用防护口罩(N95)、戴双层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具、鞋套或橡胶靴等。

    二、标本采集

   (一)采集时间

    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和抗原,发病后3~10天的标本核酸和抗原的检出率高。在发病后数月内,可在特定分泌物中持续检出病毒。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G抗体,康复者IgG抗体可维持数年。发病10-14天以后的标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高。因此,应根据不同检测目的确定采样时间,留观病例、疑似病例诊断埃博拉病毒感染应采集发病3天以后的血标本。

   (二)标本采集

    1.采血场所除了病人常规护理的材料外,应备有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面具等,同时备有洗手的设施和装有消毒液的桶。

    2.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血样会给医护人员带来风险,应由经过生物安全防护培训的人员执行,采血时应2人在场。

    3.采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采集后用封口膜封闭管口,标记清楚后放入自封袋或50mL离心管内,并在自封袋或离心管外表面再清楚标记,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

    4.留观病例和疑似病例应在发病3天后,采集静脉血2管,送指定的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

    5.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包括并不限于出院前标本2份,每份2管,采集时间间隔不少于48小时,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用于指导病例管理。

    三、标本包装、运输

   (一)所有疑似埃博拉病毒相关感染性标本的运输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规定,采取A类包装,符合UN2814要求。按照三重包装系统包装:第一层包装为自封袋或50mL离心管;第二层包装为防水、防漏的安全壳容器;第三层为运输包装组成。样本应用吸水纸等包裹,固定在防漏自封袋或离心管内。然后放置在坚固、防水、防漏的第二层安全壳容器中,用吸水纸等填充物将内有标本的自封袋或离心管固定好,然后装入第三层包装。安全壳容器和外包装须与IATA危险物品条例包装制度650相符合。

   (二)填写标本说明两份,写明标本的详细情况、运送者及接收者地址,将标本说明密封在塑料袋里,用胶布分别粘在外层包装的里面和外面并留档以便追踪,方便实验室操作人员查对标本数量。

   (三)样本运输之前,应按相关生物安全规定和样本接收单位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联系,办理相关手续,运送日期确定后立即将运送的时间和运输方式通知接收单位。

    四、样本保存和销毁

    (一)埃博拉病毒阳性血标本,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生物安全规定保存,实行“双人双锁”和取样“审批”管理。

   (二)埃博拉病毒阴性血标本,应在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后,转入其他血清库保存或销毁。

   (三)所有感染性血清销毁时,均应在在生物安全柜内待其自然融化,60℃ 1小时灭活后,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样本管,置于有效消毒剂内浸泡,然后高压灭活。

   (四)所有销毁样本均应在相应数据库清单内标明,并记录销毁的时间和操作人,阴性样本销毁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阳性样本的销毁记录应保存5年以上。

 

 

微信公众号

事业单位 © 2025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51469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