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传染病防治知识问答
发布时间:2015-08-25 13:18:25 人气:0
1.什么是登革热?市民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好登革热预防措施?
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经带登革热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人如果得了登革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并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肤出现皮疹、淤点、瘀斑等,部分病人还可出现齿龈、鼻腔出血等情况,如诊治不及时,可造成重症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也没有登革热疫苗进行预防。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此时被蚊虫叮咬,蚊虫再叮咬其他人,就可能引起传播,所以病人要做好防蚊隔离治疗,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被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市民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衣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避免在“花斑蚊”经常出没的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等。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除蚊媒孳生地;对室内外的积水容器要及时清理,倾倒里面的积水;家中的水生植物每星期至少要换两次水。到东南亚、非洲地区旅游或出差,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回国后,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及皮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在发病前外出旅游的情况,以便临床医生及时作出诊断。
2.如何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好发于儿童,感染后会引起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乙脑疫苗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当地接种门诊接种乙脑疫苗,在乙脑流行季节前,每年3、4月对1岁以上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消除传播媒介,防蚊灭蚊,注意家庭卫生,避免垃圾堆积,消灭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在农村重点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防止蚊虫叮咬,在家中使用蚊帐或驱蚊药物,外出是涂擦驱蚊药物或穿长袖长裤。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