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16-04-25 10:52:51 人气:0
1.什么是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受感染的蚊虫传播的急性病毒性出血性疾病。病名中的“黄”是指一些患者具有的黄疸。若不治疗,高达50%的黄热病的严重病例会死亡。
2.哪里有黄热病?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34个国家和中南美洲的13个国家,面临感染风险最大的是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
在无黄热病的国家中报告过少量输入性病例。在我国报告黄热病的输入病例之前,亚洲从未报告过该疾病,但因为亚洲有适宜疾病传播的条件,因此该区域也存在感染风险。在过去几百年里(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在北美(纽约、费城、查尔斯顿、新奥尔良等地)和欧洲(爱尔兰、英格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报告过黄热病暴发疫情。
3.黄热病在非洲的严重危害?
据近期对非洲疫情的研究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至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至6万例。如果未实施免疫接种,疾病负担数字会大得多。
4.我国是否有黄热病病例?
截止2016年4月6日,我国发生10例境外输入性黄热病病例,其中北京报告4例,福建报告5例,上海报告1例。
5.感染黄热病的途径有哪些?
黄热病毒是一种黄病毒属的虫媒病毒,蚊虫是主要媒介。它将病毒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主要是在猴与猴、猴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蚊虫孳生发生在房屋四周(家居环境)、丛林中(野外),或两种栖息地兼而有之(半家居环境)。有三种类型的传播链:
(1)森林型(或丛林型)黄热病:在热带雨林中,黄热病发生在被野外蚊虫叮咬而受感染的猴子身上。受感染的猴子再将病毒传给叮咬它的蚊子。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入林区的人,导致偶尔出现黄热病病例。感染大多发生在林区工作(如林中伐木)的青年男子身上。
(2)中间型黄热病:在非洲潮湿或半潮湿地区,经常发生小规模流行。半家居环境中的蚊子(在野外和房屋四周繁殖)感染猴子和人。人与受感染的蚊子接触机会增多,导致病毒传播。一个地区可有许多单独的村庄同时出现病例。在非洲,这类疫情最为常见。如果在感染传入的地区,有家居环境中的蚊子存在,人群又没有接种过疫苗,在当地就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疾病流行。
(3)城市型黄热病: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且未进行免疫的地区,并有伊蚊生存繁殖,就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受感染的蚊子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毒。
6.传播黄热病病毒的蚊子是什么样的蚊子,我国有这种蚊子吗?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伊蚊同时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主要存在于我国海南省、广东省和云南省的部分区域和台湾南部等地区,白纹伊蚊主要存在于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地区。
7.伊蚊活动及叮咬人有什么特点?
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叮咬人的为雌蚊,一旦吸饱了血,需要休息3天后产卵。这些卵可以在无水情况下存活达一年之久。一旦在有水环境下,只需要少量的死水,这些卵就可发育成幼虫和成蚊。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都可能成为伊蚊的良好孳生地。
8.伊蚊能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吗?
伊蚊是一种飞行能力较弱的动物,每次飞行距离不超过400米。但能够被人类无意中从一地携带到另一地(如车的后备箱、植物等)。如果它们能在目的地的气候中存活,理论上可以在当地进行繁殖,并将寨卡病毒传播到新的地区。
9.黄热病有什么症状?
一旦受到感染,病毒在体内潜伏期为3至6天,随后出现感染症状。第一期也称“急性期”,通常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尤其是背痛)、头痛、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3至4天之后,多数病人会出现好转,症状随之消失。
但是,15%的病人在初期症状趋缓后24小时内,病情即进入第二期,即毒性更强的阶段。高热重新出现,一些身体系统受到影响。病人快速出现黄疸,主诉有腹痛并伴有呕吐。口、鼻、眼或胃可能出血。一旦出现此种症状,呕吐物和粪便中就会带血。肾功能恶化。进入毒性期的病人约有50%在10至14天之内死亡,其余病人康复后不会留下严重的器官损伤。
10.黄热病怎么治疗?
对黄热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仅给予支持性治疗包括针对脱水、呼吸衰竭和发热进行的治疗。如有相关细菌感染可采用抗生素来治疗。支持性治疗可改善重症患者的治疗结果。
11.黄热病怎么预防?
(1)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黄热病最为重要的方法。黄热病疫苗安全、高效、价格合理,一剂黄热病疫苗足以达到持续免疫、终生防护的效果,不需要加强注射。接种人群中90%的人在10天内获得黄热病有效免疫力,99%在注射30天内获得有效免疫力。要防止在整个受感染地区出现大规模疫情,在有感染风险的人群中,疫苗接种覆盖率必须至少达到60-80%。
黄热病疫苗的严重副作用极罕见。关于60岁以上人员接种黄热病疫苗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出现与黄热病疫苗有关的嗜内脏型疾病的风险较年轻的接种者要高,但总体风险仍然较低。罹患黄热病死亡的风险远远高于接种疫苗后出现相关副反应的风险。下列人群不建议接种:9月龄以下儿童(疾病流行时放宽为6-9月龄儿童,因此时疾病风险高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风险);孕妇,但在出现黄热病暴发疫情感染风险很高时例外;对鸡蛋蛋白严重过敏者; 因有症状的HIV/AIDS或其他病因导致的严重免疫缺陷者或有胸腺疾患的人。
旅行者,尤其是从非洲或拉丁美洲前往亚洲的旅行者,必须有黄热病疫苗接种证明。如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疫苗,按照《国际卫生条例》规定,必须由有关当局出具证明。
(2)蚊媒控制
某些情况下,在疫苗接种起作用前,蚊虫控制至关重要。通过清除潜在的蚊虫繁殖场所,以及在蚊虫早期孽生的水中喷洒杀虫剂,可降低城市中黄热病传播的风险。在城市出现疾病流行时,使用喷雾杀虫剂杀死成蚊,同时开展紧急疫苗接种运动,可减少或阻止黄热病传播,为接种疫苗的人群产生免疫力“赢得时间”。
从历史上看,通过大力开展蚊虫控制活动,大多数中南美洲国家都曾成功地消灭了埃及伊蚊——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然而,随着这一类蚊虫在该地区再次出现,城市型黄热病有可能死灰复燃。
在预防丛林型(或森林型)黄热病传播方面,以林区中野外蚊虫为目标的蚊虫控制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