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专业人员的洪涝灾害传染病防病知识要点
发布时间:2016-07-29 09:48:53 人气:0
一、主要公共卫生影响
(一)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
传染病流行。一是传染源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或破坏了水源和饮用水设施,灾区群众难于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同时,洪涝灾害也改变了食物来源和加工、储藏条件,灾区群众的食物安全也存在隐患,造成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栖息地的改变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二是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滋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三是 易感人群的影响。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同时,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二)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
1.环境破坏。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群众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滋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自来水厂、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泉污染严重。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浑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一是食品原料污染。 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田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和腐败。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设施、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三是生活环境条件恶化。水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及各种垃圾;鼠类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厂、仓库和家庭聚集;灾民临时聚居于一些高地和堤坝,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杂,蚊蝇滋生,灾民缺乏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洁净的水,以及不洁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能来源。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民饥不择食,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四是食品的运输和储存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出于紧急救援的目的,临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食品运输专用车,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加之大雨不断,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没有合适的可供储存食品的仓库,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用雨逢遮避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五是援助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大量外地运来的救援食品,由于来源渠道广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远距离运输常会导致食品变质。鲜肉类、鱼类及其熟肉、熟鱼、贝类食品、冷冻鲜肉、鱼类等救援食品,在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条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径和机会多,生长繁殖快,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六是 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受到影响。洪水泛滥时,原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食品卫生管理网络由于力量所限,不堪重负,或因洪水导致机构松散,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宣传指导。此外在洪水期间,食品生产经营部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管失控,导致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质量显著下降,也是产生食品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4.媒介生物滋生。一是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条件环境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二是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三是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可及性降低。洪涝淹没地区,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正常秩序破坏,服务设施设备受损,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同时受灾,都可能对造成灾区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不能正常开展。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措施
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有清洁饮用水。
2.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庄台、堤坝清除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网络 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以便采取预防决策。
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计划免疫效力 水灾破坏了灾区计划免疫的冷链装备和资料,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5.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 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一)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
传染病流行。一是传染源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或破坏了水源和饮用水设施,灾区群众难于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同时,洪涝灾害也改变了食物来源和加工、储藏条件,灾区群众的食物安全也存在隐患,造成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栖息地的改变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二是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滋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三是 易感人群的影响。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同时,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二)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
1.环境破坏。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群众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滋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自来水厂、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泉污染严重。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浑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一是食品原料污染。 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田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和腐败。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设施、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三是生活环境条件恶化。水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及各种垃圾;鼠类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厂、仓库和家庭聚集;灾民临时聚居于一些高地和堤坝,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杂,蚊蝇滋生,灾民缺乏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洁净的水,以及不洁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能来源。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民饥不择食,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四是食品的运输和储存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出于紧急救援的目的,临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食品运输专用车,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加之大雨不断,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没有合适的可供储存食品的仓库,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用雨逢遮避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五是援助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大量外地运来的救援食品,由于来源渠道广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远距离运输常会导致食品变质。鲜肉类、鱼类及其熟肉、熟鱼、贝类食品、冷冻鲜肉、鱼类等救援食品,在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条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径和机会多,生长繁殖快,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六是 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受到影响。洪水泛滥时,原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食品卫生管理网络由于力量所限,不堪重负,或因洪水导致机构松散,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宣传指导。此外在洪水期间,食品生产经营部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管失控,导致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质量显著下降,也是产生食品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4.媒介生物滋生。一是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条件环境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二是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三是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可及性降低。洪涝淹没地区,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正常秩序破坏,服务设施设备受损,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同时受灾,都可能对造成灾区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不能正常开展。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措施
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有清洁饮用水。
2.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庄台、堤坝清除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网络 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以便采取预防决策。
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计划免疫效力 水灾破坏了灾区计划免疫的冷链装备和资料,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5.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 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