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发布时间:2019-04-30 23:21:58 人气: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随着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成人发病较高。
流脑的隐性感染率高,仅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脑膜炎是流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既往本病病死率较高,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和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流脑的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为保护个人健康,建议广大市民: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勤洗手,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2.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3.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4.流脑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空气状况欠佳的场所,如若必须去,最好佩戴口罩,回家及时洗手;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6.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建议市民根据自身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
7.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出现临床表现后,立即就地治疗和就地隔离,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防止死亡,防治疫情的扩散;
8.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
流脑的隐性感染率高,仅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脑膜炎是流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既往本病病死率较高,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和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流脑的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为保护个人健康,建议广大市民: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勤洗手,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2.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3.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4.流脑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空气状况欠佳的场所,如若必须去,最好佩戴口罩,回家及时洗手;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6.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建议市民根据自身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
7.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出现临床表现后,立即就地治疗和就地隔离,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防止死亡,防治疫情的扩散;
8.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

